《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步骤

1、 “谁关心这个话题” :你的时间是宝贵的,在你花费时间对某个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前,先问问who cares。

2、找出结论

   在找出结论之前我们无法做出批判性评价!

   结论就是演讲者或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没有支持的言论仅仅是一些观点而非结论。

3、确定理由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步骤

   要问“为什么”:要确定你是否发现了一条理由,最好的方式是你尽量扮演作者的角色。

   结论依赖于理由的价值。

4、寻找干扰性原因

   当你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对某件事的因果解释的证据时,你就需要寻找干扰性原因。

   一旦你发现一个因果说明,一定要警惕干扰性原因存在的可能性。

5、被遗漏的信息    我们要特别强调下面这种被遗漏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非常重要,但却常常被忽略,这就是:作者所提倡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   

##概念类

###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淘金式思维

1、海绵式思维:吸收、获得

  优点1:吸收的越多,越能理解它的复杂性。

  优点2:相对被动,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

  缺点1: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

2、淘金式思维: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优点1:评判所见所闻的价值

  优点2:回报巨大

  缺点1:艰辛、具有挑战性   

###强、弱批判性思维

1、弱——是用批判性思维维护你自己已有的观点

2、强——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观点和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论题的种类

1、描述性论题——针对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

2、说明性论题——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提出的问题。

###文章基本要素:论题、结论、理由

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或证明这些结论的陈述。

###两种假设    1、描述性假设——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念

2、说明性或价值观假设——关于世界应当怎样的观念

###三个通常的谬误

1、提供了错误或不正确假设的推理

2、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的视线

3、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来为结论提供支持

###书摘

  1、 人类的行为是如此的矛盾和复杂,因此我们对人类行为有问题的最好答案在本质上就带有不确定性。
  2、 旧答案和新答案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我们成长的基础。
  3、 决定是否赞同某个观点的根本一步就是确定关键词或关键句的准确含义。   4、 政治性的语言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并有歧义。
  5、 请记住:你的听众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你说的话。如果你让某个听众感到困惑,那么你可能很快就会失去他;如果你不能重新吸引他的注意,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传达者。   6、 在所有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的思想,而这类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作者没有对它们进行清晰的陈述。   7、 在推理的结构中,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   8、 事实上,只有当推理中加入价值观假设时,作者的理由才能在逻辑上支持结论。   9、 同一个价值观对不同的人来说,强烈程度是不同的。在回答一个说明性问题时,价值观的这种相对强度就会导致你得出与别人不同的答案。   10、 我们仅仅在某一个点上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倾向。   11、 即使人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假设,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人们对于每种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有着不一致的看法。   12、 你要记住,由于诸多原因,权威的意见常常是错误的。   13、 记住:两事件相关并不能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   14、 另外,“基本归因错误”是一种常见的偏见,即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过高地估计个人倾向性的作用,而降低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15、 推理往往是不完整的。因此,如果你一遇到信息缺失就自动声明你无法得出结论,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形成任何观点。

Highway Networks and Deep Residual Networks

Recently, a breakthrough news spread over social networks. In this post, I will explain this ResNet as a special case of Highway Networks, which has been proposed before. Both of the work is amaz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Continue reading

NIPS 2015 Deep Learning Symposium Part II

Published on January 09, 2016

NIPS 2015 Deep Learning Symposium Part I

Published on December 11, 2015